全球瘟疫重压之下,“闷”在家里成为首要的应对手段。当中国付出巨大代价初步打赢“抗击疫情”这场战役,整个国家已经复工复产,复学也指日可待。社会活力在日渐恢复,沉郁的心理渐趋开朗,笔者认为是时候动手写些文字了。上篇文章我们提到了“运动专项化”的概念,引起一些思考,所以觉得有必要再细谈一下。

一、运动、体育与冰球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也需要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支撑,这既包括生活起居、通勤、工作中的身体活动,也包括各种休闲(entertainment)、玩耍(play)、游戏(games)、运动项目(sports)等等。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奥委会IOC、联合会UN与各国政府,都认为科学参与运动对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品质、促进教育质量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WHO一直呼吁人们重视运动健身,成人每天至少适度运动30分钟,青少年群体则每天至少1小时中高强度的活动量。记得WHO去年还说,全球将近15亿人缺乏日常足够的运动,其中80%多的在校学生运动量不达标。不知诸位读者以及家人日常参与运动的频率、强度如何?

孩子们需要去玩各种体育活动

除了日常基本的身体活动,大家主要是参与各种运动项目。世界上的运动项目(sports)丰富多样,据说超过8000个种类。一些国家甚至将桌上游戏(纸牌、麻将、棋类乃至电竞)都算作运动项目。当然,国际主流的还是奥运项目,夏奥加上冬奥30多个大项。

当人们两个多月都“闷在家里”为抗疫做“贡献”,没法参加团队或户外运动,但是很多人依然在室内坚持健身。其实,很多室内运动形式都可提高人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与耐力,以及关节柔韧性,从而维持或提升人的健康水平。当然,运动也要讲究科学,运动的类型、方法、量和强度都是重要因素。好在,现在有各种信息渠道都可以获得科学的室内健身办法。俗话说“21天的坚持会形成习惯”,希望大家把健身运动的习惯保持下去。

体育,本质上是通过身体活动(特别是游戏与运动项目)进行的教育,指向着体能、技能、心理、道德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体育”概念也走出家庭与学校,进入大社会,在涵义与范畴上更加泛化,大众体育成为民众余暇生活的内容,竞技体育成为凝聚认同、提升形象的手段,职业体育也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与产业发展的行当。

冰球,是冬奥会最核心的运动项目——从基础条件讲,它已由冬季天然的户外运动,转变为四时皆宜的室内冰上运动;从群体来讲,它既是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内容和手段,更是所有年龄都可以参加的休闲活动;从身体供能来讲,它是无氧与有氧综合供能需求极高的项目;从运动技术与能力复杂程度上来讲,它是世界主流运动中排名第2的项目(ESPN的研究,第一是拳击、第三是足球);从竞技人才培养周期上来讲,它是晚期专项化运动,竞技人才的培养周期长达10-15年;从职业运动项目产值全球排名来看,它排名第10,在北美四大联盟(橄榄球、棒球、篮球、冰球)排名第4;从少儿参与的需求与目的来讲,冰球是重要的体育运动,孩子参与冰球运动其实是教练指导下的教与学的教育过程......

冰爸带娃去冰场

二、为什么参与冰球运动?

2022北京冬奥会申办前的20多年里,冰球在我国体育界存在感一直很低;体制内的队伍与大城市的商业冰球培训,延续着中国冰球微薄的命脉。筹办2022冬奥会以来,我国冰球运动获得快速发展,主要体现于冰场的增多与少儿冰球群体的大幅地增长。

笔者从业这些年,看得见冰娃家庭的辛苦付出:冰场接送、穿脱护具、陪伴观看、助威呐喊、报名注册,各种组队组团、在家指导训练、假期外出各地比赛与训练.....大把的金钱、时间、精力投入,其付出远超足篮排。也见过不良行为:场边怒训孩子,乃至指责叱骂、抛扔杂物、冲进球场.....

辛苦的冰球妈妈,全世界都一样

相比足篮排羽乒,冰球装备贵、冰场比较远、家庭投入大、比赛挺麻烦……种种艰辛都阻挡不了无数家庭对孩子参与冰球运动的执着投入。但是,我们有多少家长仔细思考过,到底是什么在驱动着孩子参加这项运动?

是因为国家主张、学校倡导、朋友推荐、媒体宣传?或因为时尚热门、家庭背景、孩子喜欢?又或因为标识身份、区别阶层、倍儿有“面”?还是因为欧美流行与NCAA教育+运动的美好前瞻?以及因为冰球运动具有更强的教育价值意义?

至于对孩子参与冰球运动后的期待,也许是为了个人荣誉、家国荣光、成长为国家队运动员?或为了自己曾经少年热爱,让孩子去代替实现梦想?或是随着孩子变得优秀,大人可以以此作为骄傲、炫耀的资本?也有不少家长只是为了让孩子通过冰球提升未来留学欧美的实力、也能因为冰球更好地融入当地圈子、甚至希望孩子藉此进入欧美知名大学;也有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冰球谋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出路,一份好的工作、甚至是进入NHL等职业联赛的机会.......

有梦想是好事,但也要反思,我们是否过早地让孩子承受了过重的目标压力?

笔者曾经采访过这样一位冰球家长,她对于孩子到底为什么打冰球有着比较深刻的认知。

她让上小学四年级的娃每周参加两次冰球训练或比赛,这是一个比较适宜的量。孩子的业余生活很丰富,包括还有拳击、足球等运动项目。问到对孩子参与体育运动有何期待的问题,她的回答是,“进国家队?是梦想过,但这么小也看不出天分,那种潜质是等到孩子上了中学之后才能显露出来的。相比运动成绩,我更在意他打球是不是快乐,是不是热爱运动。我比较关注他在训练比赛中的表现,以及通过体育掌握的技能和性格养成。这种养成既包括孩子打球的技能,也包括尊重、刻苦投入,感恩、同情、合群,服从、协作、领导力,不服输、学会面对失败等等。这些品质,对于他未来实现成功和快乐生活,才更加重要。输和赢,都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如果他中学仍很喜欢冰球、打球也很优秀,他愿意的话,我会支持他走专业,学业和训练兼顾,球商才会高.....”

一位愤怒的冰球爸爸,可能觉得裁判执裁存在问题(注意:这种不尊重裁判的行为是错误的)

对于“孩子打冰球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相信每个冰娃的父母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作为体育从业者,我们会说体育运动是培养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内容与手段,冰球也有这样的价值。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外在形象的塑造、内在价值观与品格的培养、综合能力(竞争意识、领导力、执行力、沟通合作能力)的发展、自我身份与认同的确立、群体认同与融入等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笔者热爱冰球,也爱篮球、网球和足球;却没法研究论证,谁的教育价值更高。但不容置疑的是,青少年体育一直是由大人的追求所驱动的(荣誉、声望、奖学金确认函、金钱或工作机会等)。父母真切地给孩子的未来投资,是人之常情。所以,有时也很理解他们愤怒的原因。因为成人喜欢数字化的结果导向,“巨大投入直接简单化为赛场大屏的数字:输还是赢”。领导说,“花那么多钱带队去参加比赛(或承办赛),不拿名次,参赛有什么意义?”家长教练都焦虑:孩子犯错、输掉比赛,就是意味着“失败”,被“淘汰”,或会远离家长所梦想的未来,而自己付出了那么多……

我们在思考为何支持孩子打冰球时候,是否有深入想过:孩子们究竟是为什么去打冰球?这是两个很不同的视角,强调的重点很不一样 ↓ ↓↓

热爱冰球,听听孩子们的理由

我们针对少儿冰球的研究显示:在每天的学校课程与作业外,孩子就想和朋友们一起好好地玩——这才是最本真的初心。在球队中感到受重视、能获得表扬与鼓励、受到队友支持,自己竞技能力有提高与改善,能上场比赛、能很好地处理球、能对球队比赛有贡献——这是才孩子们最想要的!

有权威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参与运动最看重好玩与快乐。而促成参与运动好玩的因素的排序是:

1.尽力做到最好;

2.当教练尊重球员的时候;

3.获得上场参赛的时间;

4.作为一个团队去竞赛,队友之间相互支持配合;

5.和队友相处不错;

6.提高自己的竞技能力、对球队比赛有贡献

7..

8....

9......

…………

赢得比赛,排在第48位;获得私教指导,排在第66位。

三、运动训练专项化:早、晚和利弊

运动专项化,很多年前是高水平运动员为获得优异竞技成绩而使用的训练办法。后来成为青少年体育运动中普遍采用的训练方式。它的特征就是:确定一个主选运动项目,逐渐退出其他项目并集中强化这个主项,瞄向优异比赛成绩,抓关键敏感期,有计划的全年参与该项目的训练及竞赛(至少8个月/年)。运动专项化训练在青少年体育中的流行,有利有弊。

利是孩子的竞技成绩真的提高的很快,促使很多竞技人才不断涌现,我们看到很多孩子因此得到奖牌与掌声,他们的成绩令人羡慕和向往;弊是很多不科学的训练及管理,特别是“过早、过度专项化”,导致群体性的过劳、伤病、厌倦、焦虑、痛恨和大量退出运动参与,甚至很多人一辈子都不再碰这个项目。

美国冰球协会援引NHL的调查数据发现,98%的球员在14岁前并没有专项化

世界上这么多运动项目,有的可以早期专项化,比如艺术体操、花样滑冰;有的需要晚期专项化,比如冰球、足球、拳击、自行车等。学术研究发现,相比集体性、同场身体对抗类的运动项目,个人化、非接触的项目更易于早期专项化;运动技术能力复杂程度高、供能需求综合程度强的项目,更偏向晚期专项化。而且,研究也表明,科学证据并不支持“某些专项技能必须在青春发育期之前学习和精细化”这一论断。有研究显示,优秀的少儿运动选手达到成人精英水平,需要至少10年、近10000个小时的刻意训练(deliberate training)。当然,10年的刻意训练也只是必要条件之一,而且并不是专项化训练(sport specific training)。所以,精英运动员的培养都是长期的结果,小时候极难确定未来。觉得孩子有运动潜质,就应该让孩子打好基础,而不能目光短浅不看长远。

上面的图片,是北美冰球联盟NHL在2019年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NHL现役球员中,98%的人在14岁之前都是参加多样化的运动训练。(绝不只是狂练冰球!)

商业资本的逐利驱动与体制内官员的政绩渴望,都在意于轰动性效应、追求短期成效。家长们更害怕自己孩子被“落下”,而奋力投资帮助孩子抢占竞争优势。于是在市场上的体育培训行业、体制的三级训练网内,“过早专项化、过度专项化、训练成人化”大行其道,各种“大师训练营、高级私教课、精英队、未来之星选拔”层出不穷。

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一把全压上的方式更像是赌博,对于家庭、对于孩子都是一种重压

从体育和竞技人才科学培养的角度来看,少儿阶段应着重强调孩子参与的感受,基础运动能力与技能的发展,以及每个训练细节的改善、进步、提高,而绝不是过于看重比赛结果。小学阶段就判定孩子是运动天才,去强化训练开发天赋、走专业道路,这不是蓄意蛊惑,就是痴人说梦,或者是家长的自我迷思。

可是,成人的世界里结果最重要。“持续赢”=冠军,奖牌、名次=成就、荣誉、声望、奖金、职称、权力与地位.....笔者曾听闻,某家长甚至搬出张爱玲“出名要趁早”的名言。成绩也是体制内评价的主要指标。笔者早年采访过一位体校教练,“成绩绝对是第一位的。运动员在我们手里,一定要早出成绩、快出成绩......恨不得把他们榨干......知道这对他们未来不好,但是......”

国际顶级的体育社会学家Jay Coakley 指出少儿体育专项化的弊端

青少年运动“过早、过度专项化”,主要表现为:将优势资源重点投放于被选孩子(好的教练组、好的训练条件与装备、更多训练时间、更多比赛机会,与更厉害的选手竞赛);让孩子很小就专注于某一项运动,导致孩子长期聚焦于该运动的高强度训练与竞赛,几乎放弃参与其他多种项目。

一定时期内,这种做法的确会迅速出成(政)绩。但它的弊端危害性极大:

1)过早选拔的指标不科学,成人标准硬搬到孩子身上。个人身高、体重、滑行技能、战术能力、球感意识等等,这些指标在少年儿童阶段并不稳定。因为身体心理二次发育还未完成,个体差异性极大,各类运动素质的成长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程度有强、有弱,发展水平有先、有后。

早期运动专项化的潜在风险与回报

2)无法保障孩子们竞技道路的可持续发展。高强度训练使得身体运动损伤机率更大,心理压力更大,儿童期过度开发孩子的专项化技战术能力导致孩子到了青年期后劲不足、更容易出现过早退役。特别是,教练组的科学化执教水平参差不齐。训练过程的监控、恢复、再生与康复手段?别说少儿球队,这些方面国内即使专业队也普遍做的很不够。

美国橄榄球明星JJ·Watt曾呼吁,过早的专项化训练对孩子就是噩梦

3)过于强调“赢”,违背少儿身心发展节奏。对于胜利的过度追求,导致训练内容超纲,甚至在3年级就把4、5年级的内容提前学完!过度训练也会导致大量少年儿童心理厌倦、失去继续参与冰球运动的兴趣。很多专业队出身的朋友,访谈中都谈及过少年时代“厌冰”感受。

4)过早选材、淘汰性选拔,损害这个项目的长期发展。未入选的大批孩子会感受到冷落,也会因参赛机会、训练资源的不足而放弃训练。这样,整个运动项目的青少年基础会极大削弱,社会成人的支持群体也难以建构。整个社会里,参与支持这项运动的人会越来越少。特别是:有些可能冰球天赋異稟的孩子(在第二次青春期发育后的系统训练中才凸显)被迫早早的放弃冰球。想想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在高中二年级时,还曾因身高不到1米8没法入选校篮球队,但日后却成为世界篮坛神一样的人物。

美国国家女子冰球队、哈佛大学女子冰球队主教练Katey Stone反对冰球进行早期专项化训练

好了, 太多理论文字叙述之后,举一个鲜活“栗子”——妮可·弗雷斯特Nicole Forrester,加拿大女子跳高精英。

1976年出生,最高纪录19.7M,8次加拿大全国冠军、获得各种大洲比赛的奖牌,2008年还来过咱们北京比赛,只拿了第19名(精英之间的成绩差距极为微小)。她是怎么走上竞技之路的呢?17岁时候在麦当劳工作,某一田径教练去吃饭,看到她的高挑的运动身材,稍微交流了一下,给了他一个电话号码——多伦多大学的跳高教练的。然后,她主动联系,试训、入选、训练,成为国家队队员,开启人生竞技之路。退役后读了运动心理学的博士,现在瑞尔森 Ryerson大学传媒学院做助理教授。18岁前的她,从来没有专业化训练过,只是参加各种运动,生活中跑步、健身、篮球、排球等多种活动,是中学的体育积极分子。她将自己快速的进步提升,归结为中小学阶段通过各种运动参与打下很好的基础,当然更是有运气——遇到人生贵人啦。

四、应对办法

国际运动医学界、心理学和训练学界,对青少年运动专项化都有深入的研究。普遍建议是:家长、教练与管理人员们放下急功近利的心态,从运动项目及孩子们的长远发展和利益去考量,让儿童、少年参与多种运动项目,发展体育素养和综合运动能力,增强对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凸显运动能力天赋并打好基础后,再进入专项化训练,并依然参与其他运动项目。

这是因为:少儿时代参与多样化运动项目,更有利于他们未来高水平竞技能力的提升与保持,而且多样化的运动参与,会让身体素质、心理能力、技术和意识(这些在不同运动项目中是可以迁移的)更为平衡协调发展。而研究已发现,与成年后并不太成功的对手相比,高水平运动员15岁之前在主要项目上投入的训练时间相对较少。IOC在2015年的《青少年体育发展共识声明》中也强调:儿童参加多种类运动,并在到达青春期之后开始专项化,会更利于未来竞技状态稳定发展;与那些早期专项化的运动员相比,会有更少的伤病、竞技寿命也更长。

针对于早期专项化的危害,体育学界提出了“运动员长期发展模型”LTAD。这一理论框架十多年间不断发展,并在不同运动项目以及很多国家实践推广。LTAD的基本理念是:

1)参与体育运动是每个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是终身的事情;

2)运动与竞技能力的成长,是分阶段的。竞技能力发展与人才培养,需要重视基础、循序渐进,在不同阶段做不同的事情,并且以正确的方式做事。

3)这种理念结合具体项目训练理论,既能促进运动员竞技天赋得到科学开发,涌现更多优秀竞技人才,也能够帮助非运动员持续参与运动、成为支持运动发展的活跃群体。

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北欧等很多的国家运动协会中,都将这一框架与具体项目相结合,形成具体运动项目的LTAD指南。例如冰球方面,加拿大冰球协会已推广使用“冰球运动员长期发展模型”LTPD,美国冰球协会开发出“美国冰球发展模型”ADM,芬兰与瑞典的青少年冰球人才培养也是基于LTAD模型。我们今后会找机会,详细介绍加拿大冰球LTPD的内容。

五、结束语

身体活动是我们生命的支撑,参与运动是高质量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参加体育运动,包括冰球,是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促进手段。我们都热爱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更好的发展,送他们去参加体育运动,是为了他们快乐、以及更好地成长。孩子们参加训练和比赛,是希望和朋友一起玩,享受付出努力的过程,也即奥林匹克所讲的“努力奋斗中的欢乐”,或者Socrats讲的“人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努力奋斗”。所以,我们家长和教练,真的要“不忘初心”,尤其孩子们的初心,去更重视他们在运动中的成长、重视参与运动的过程。

国际主流的观念是,冰球运动员普遍在第二次青春期发育后才进入专项化训练,少儿冰球“过早专项化、过度专项化、训练成人化”,有害于孩子们的长期发展。我们要遵循LTAD的原则,赞赏孩子每一点的进步、提高,将挫折与成就、输与赢,都看作教育孩子的内容,循序渐进帮助他们发展。

现实世界里,成人的很多意识、需求、追求、规则、办法,直接移植到了儿童的世界里。很多时候我们都这么做。真的合理吗?孩子的眼里参与运动意味着什么,在运动中最需要、珍惜什么?或许,我们有必要深入回想一下曾经10岁左右的自己,在运动中最在乎的是什么。

冰球名宿王安福忠告:切莫过量训练、希望冰娃们多看书